半世纪的“母子情”76岁侄儿照顾百岁伯母

2014-05-26 10:06 来源:本站

  唐守碧是彭水县乔梓乡长寿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这名76岁的老人至今仍留守在家里悉心照顾年满100岁的伯母王文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整整半个世纪,唐守碧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照料伯母,如同侍奉自己的亲生母亲。唐守碧与其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在法律上并无抚养老人的义务,但他铭记伯父逝世前的嘱托:“我把你伯母及整个家交给你了!”
  一句承诺,便走进了这个家
  “守碧呀,我要走了,但我还是不放心这个家,你3个妹妹还小。如果你伯母单独一人带这个家,就不能生活下去了。”1962年,唐守碧的大伯唐云武在弥留之际,拉着唐守碧的手说道,“大伯希望你能过来和你伯母们一起生活,把整个家交给你了,答应我,好吗?”
  时年24岁的唐守碧一点也没犹豫地承诺下来了。
  “我当时还年轻,又是一个人在生活,伯父一家从小对自己也挺照顾的,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老人在去逝前留下遗憾。”当记者问到唐守碧当时的想法时,唐守碧告诉记者。
  就这样,唐守碧为了这个承诺,便搬到了伯母家,成了伯母的“儿子”,也成了这个家唯一的顶梁柱。
  “自从守碧到这个家来后,他从来没享受过一天的福,整天都在为家操持。”如今连自己年龄都已经记不得的王文菊却对这个“儿子”记忆深刻。
  “刚到这个家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差粮食。”唐守碧说,为了不让伯母们挨饿,他经常跋涉到10多公里外的高山上去借粮食,等收成后又去还,“当时是借玉米还大米,并且是借10斤还14斤,好几年,日子过得挺不容易的。”
  “唐守碧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唐守碧的邻居,现年80岁唐云平告诉记者,他对唐守碧很了解,为了把3个年幼的妹妹养大,唐守碧近30岁才结婚。
  婚后唐守碧夫妻俩仍然同心同德操持这个家,妻子在42岁因病逝世后,唐守碧又独自承担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担。
  铭记母情,二十年悉心照顾
  又到了农忙季节,唐守碧还种着三亩多地的庄稼。料理完地里的事,他又匆匆赶回家,顾不上腰酸腿疼,立刻先赶到王文菊的床前,询问伯母的需要。
  “肉要剁碎炖烂,汤要温度适中,饭不能太硬。”唐守碧说,因为老人的牙齿已经掉光了。可他自己吃饭从不讲究,粗茶淡饭,能填饱肚子就行。
  饭做好了,唐守碧趁热端到伯母面前,开始一勺一勺地喂,像喂小孩吃饭一样有耐心,一边喂一边用帕子擦去王文菊嘴角边的残留物。
  “这样的生活已经有20年了。”唐守碧告诉记者,王文菊在80岁时就双目失明,只能呆在家里了。如今,因为年龄的增长,王文菊最多的时候是躺在床-上度日,饮食量在一天天减少。
  喂完老人吃饭,唐守碧又把开水倒在水杯里,轻轻地用嘴吹冷后,送到伯母的嘴边,一点一点地给她喂下去。
  “我经常看到唐守碧把他伯母背到坝子晒太阳,跟她聊聊天,讲一些过去的事情。”村民田井素说,自从王文菊双目失明后,唐守碧就给她洗脸、洗脚、倒水,年老了不能走路,去哪都是背进背出,要吃什么就给她做什么,真的比亲生的都要好,唐守碧对老人的好,邻居全都看在眼里。
  “他都照顾我几十年了,如果这些年不是他照顾我,不是他给我做吃的,我早就没法活在世上了。”王文菊说,“我这个儿这些年来没有大声的吼过我,对我超过了亲生子女。”
  唐守碧说,小时候伯母对他的照顾,他铭记在心,“会像照顾自己的母亲一样为伯母养老送终”。
  母子情结,患难共处真情见
  爱心可以创造生命奇迹。经过多年的照顾和交流,唐守碧和王文菊之间,已经产生了一种不是母子却胜似母子的挚爱亲情。
  “伯母从没打过针吃过药,现在因为年龄大,几乎都是躺在床-上过日子。”唐守碧说,他与伯母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默契,“我一看到伯母在床-上的动作,就清楚她的内心想法,甚至包括她想起床-上厕所的动作。”
  近两年,唐守碧干起农活越来越吃力,但他表示,要一直赡养老人,直到自己走不动。
  当记者问到唐守碧现在是否有困难时。唐守碧告诉记者,他和伯母现在都过得很好,因为政府对其非常照顾,“我们以前那么困难的日子都过过来了,现在我们伯侄俩在政府的照顾下挺享福的。政府的各种补贴我们都有,政府领导还定时不定时给我们送来生活用品,现在生活起来真的一点都不困难。”
  记者在长寿村6组唐守碧家中采访时,刚好遇见乔梓乡党委委员赵奎荣带领政府职工看望这个特殊家庭。
  “王文菊的3个女儿和唐守碧的2个女儿都外嫁,现在,家里只留下了唐守碧和王文菊两位老人。”赵奎荣告诉记者,唐守碧自己今年已76岁了,仍然坚持为自己百岁伯母跑前跑后,嘘寒问暖,为伯母的衣食住行时刻牵挂在心,其行为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周青松)

我要捐款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