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老龄化”需要资源大整合——访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

2019-10-11 09:31 来源:本站

    “银发浪潮”扑面而来,养老话题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如何破题?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什么样?带着这些问题,重阳节前夕,记者专访了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

  “危”中藏“机”:老龄化挑战中蕴含巨大破解空间

  中国的“银发族”有多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9%,而这一数字将不断增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但老龄化不应被视为洪水猛兽。”吴玉韶说。

  “财政压力大,是世界各国共同的难题。就我国而言,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是‘难中之难’,占老年人总人口3%左右的完全失能老人尤其需要养老机构的专业照护。”吴玉韶说,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高龄、失智老人比重加大,照护难度将增大。

  同时,“银色挑战”中又蕴藏着机遇。吴玉韶表示,数亿老年人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对养老服务和老龄用品需求巨大。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这也正是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契机。

  “应对老龄化,我们有制度优势、后发优势、技术优势和传统文化优势。”吴玉韶说,中国有信心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

  激活“神经末梢”:整合社会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资源

  家,是老年人离不开的心灵港湾。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

  在吴玉韶看来,居家养老等于“传统的家庭养老+现代的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然而,社区养老机构活动空间有限、服务种类太少、老人夜间遇到困难没人管……在一些地方,老年人居家养老仍有不少需求得不到满足。

  “养老服务的顶层设计能不能落地,老年人的需求能否向上反馈,街道和社区的作用非常关键。”吴玉韶说,居家养老服务规模巨大、需求种类繁多,这就需要在发展社会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上,借力智慧养老等手段,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激活养老服务体系的“神经末梢”。

  比如,传统家庭养老能够解决老人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但失能老人照护等家庭难以解决的问题,就非常依赖专业的社会力量。吴玉韶说,江苏南京等地试点“家庭养老床位”,把大量专业性的康复护理服务送上门,就是整合社会资源、激活社区服务的有益探索。

  树立“养老+”思维:从社会治理角度看养老

  根据全国老龄办的研究预测,2015年至2050年,我国用于老年人养老、医疗、照料服务设施方面的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从7.33%增长至26.24%。面对巨大的未来“花销”,“中国式”养老该何去何从?

  在吴玉韶看来,不能把养老问题单纯地看成提供养老服务,而要站在老龄化“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待养老,形成共建共享理念。

  “比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家的设施,有时可以为老人提供应急服务或活动场所,都可以被视为养老服务设施;快递员、查表员这些与入户有关的职业,都可以参与监测高龄独居老人的情况。”吴玉韶说,在老龄社会,谁都难以独善其身,每个成员都可以为这个“命运共同体”尽一份力。

  上海试点“睦邻点”建设,居民将自有住宅、闲置房屋改造成养老服务设施,节约了财政资金;南京推行养老“时间银行”,志愿者为高龄老人服务并存储服务时间,老后可享受相应时长的养老服务……时下流行的各种互助式养老模式,折射出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

  “将传统文化和国际经验相结合,就能产生出具有生命力的‘中国式’养老。”吴玉韶说,共建共享的理念在养老领域体现得越充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就越强。

我要捐款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