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敬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 构建老年人幸福感城市 西安市公示十佳“老有所为最美老人”“孝亲敬老之星”
2017-09-20 13:08 来源:本站
市民政局
扶老养老传家久,尊老敬老世泽长。
为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让全市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共享大西安建设成果,努力让西安成为老年人感到幸福的城市,6月份,市老龄委负责组织开展西安市“十佳老有所为最美老人”和“十佳孝亲敬老之星”评选表彰活动。
活动一经启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经评委会近两个月来认真筛选考察、实地走访,评审出20位双“十佳”候选人,现予公示,公示期为7天,如有问题请拨打电话86786768,86786773。
★十佳老有所为最美老人
1.余永斌,男,64岁,党员。退休后的余永斌关心基层事务,自荐担任蓝田县灞源镇庙娅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期间,他先后为该村争取资金12万元,修建人畜饮水井8眼,硬化道路错车带6处,铺设水管4000米。为带领村民产业脱贫,他成立庙娅村的产业合作社,建立党支部,争取专项扶贫资金52万元种植80亩药材苍术,争取资金24万元建设规模300头的养猪场一个,并引进私企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项目。村民们感激地说“余书记就是我们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2、刘建军,男,75岁,党员,西咸新区底张街办龙枣村党支部副书记、监督委员会主任、老年协会会长、老年体育协会会长。刘建军眼光长远,担任村支书期间,先后鼓励群众发展奶牛产业、肉鸡养殖、劳务输出、乡村旅游业等,村民人均收入从500元提高到17300元。发展产业的同时,他又组织戏曲爱好者以眉户戏、秦腔、快板小品等形式宣传党的好政策,完善阵地建设,建成3000平米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文化技能培训大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硬件设施,不断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展示新农村的鲜活变化。
3、贠恩凤,女,77岁,党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从1990年开始至今,每年春节下基层慰问演出,平时到学校、部队、幼儿园义演,她的所有演出几乎都是无偿的。2014年《陕西广播电视报第一生活》心连心社区艺术团成立,75岁的贠恩凤再次应邀担任艺术团团长,带领艺术团的成员为社区居民服务,艺术团社区活动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从未提过报酬。在贠恩凤的感召下,目前艺术团已经有3000多名团员。有媒体称赞道:她得到的东西比金钱更可贵,那是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4、吴合,女,93岁,党员,友谊医院主任医师。93岁高龄的吴合一直从事临床工作,近几年在家中义诊,为每位病人赠送自费出版的医学用书。她看病细致认真,从不给患者开贵药,返聘后34年来,接诊近5万患者,遍及全国各个省市及美、日、荷、新等国家。她亲自参与制作和改良的“中药脱敏糖浆”“中药粉剂剂型改良”等曾获院科技进步优秀奖。1993年至今,她坚持给贫困地区学生捐款捐物,资助贫困生71人、累计金额达61480元。吴合曾三次献血,一次献骨髓,并申请登记了捐献角膜和遗体,将自己的大爱无私献给社会。
5、王自强,男,64岁,党员,义务协勤员保安员。义务疏导交通、抓小偷、送迷童……王自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为群众服务,做了数不胜数的好事。每天早高峰来临之前,他总会准时准点、笑容满面地出现在西安公园北路和长乐中路十字路口,协助交警疏导交通,护送学生上学。老王义务指挥交通、帮助离家孩子寻亲、为贫困山区奉献“爱心包裹”及现金资助困难家庭等事迹曾多次被媒体报道,群众爱戴地称他为“快乐老王”。
6、李庭武,男,67岁,党员,曾任周至县第七中学校长。退休后,他受聘担任周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家庭教育报告团团长,巡回公益讲座近200场;主编《家庭家教 孩子》一书作为智力扶贫的乡土教材。2000年至2015年,担任周至书协主席期间,他多次组织义写义卖,开展了3届春节书法临作展。2012年,担任《盩山厔水》杂志总编辑,宣传梳理周至文化。2017年,担任周至县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会长,开展李二曲故事进校园、李二曲经典诵读等活动,编辑会刊《李二曲研究文丛》。
7、石志光,男,回族,69岁,党员,退休工人,现任中国双拥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市委宣讲报告团成员。从1977年至今40年如一日,自己掏钱购买更换了九套电影放映设备,自租电影片,自己制作PPT和专题片、知识竞答教育片等,自带干粮,蹬着三轮车,走遍省内107个市区县,为部队、学校、工矿、社区、乡镇免费放映爱国教育红色电影3900多场;受教育群众达百万人次以上,行程十万多公里,家境清贫却从不收取群众一分钱,不吃群众一顿饭,更没有要过国家经费和津贴。
8、杨步进,男,67岁,党员,原空军某试飞部队正团职试飞员、空军上校军衔、国家一级试飞员。2011年初,退休后的杨步进被部队领导召回发挥余热,编撰部队新历史展览馆,历时10个月完成。2012年,他作为责任编辑出版了军队内部书籍《金色年华》,再现了老干部对祖国的赤胆忠心。2013年3月中旬,他走进西飞二中宣传试飞员精神,为中学生普及航空知识。2013年6月为广东省江门市五邑大学师生宣讲“我爱祖国的蓝天”及航空知识普及活动,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9、陈静,女,63岁,党员,市关工委法治报告团团长。她组建了成员平均年龄60岁市关工委法治报告团,先后编写了《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花季少女如何预防人身伤害》等讲稿;2016年至2017年又编写了《反家庭暴力法》和《禁毒法》等讲稿。她采用法律知识有奖竞赛、讲故事说案例,以案释法、诗朗诵、说快板、演唱歌曲、表演舞蹈、守法宣誓等多种途径开展普法教育,退休8年,组织报告团讲课1033场,听众达165万人,被誉为“校园普法百灵鸟”。
10、刘永昌,男,65岁,党员,高陵区医院名誉院长。他退休后拒绝了私立医院的高薪聘请,返聘回高陵区医院,仍然工作在门诊第一线,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每日诊治100多人次。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学术论文在医学界多引起反响,对血液病、结核、肝腹水、妇科等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见解,筛选研发出“良宫散”治疗不孕症患者。他坚持对门诊以外接诊的患者免费诊治,多年来为病人垫付医药费高达10多万元。工作之余还坚持义诊,连续五年当选高陵区党代表。
★十佳孝亲敬老之星
1、田根全,男,52岁,党员,曾参军服役、担任村干部。他所在的村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全村60岁以上的留守老年人有240多人,老人的吃饭问题成了最大的难事。从2015年3月开始,田根全在自己家里办起了爱心餐,免费给村里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供早餐和午餐,平均每天为70多名老人提供爱心餐,人最多的时候,一天有300多名老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他都给老人们提供爱心大餐,老人们看秦腔、舞蹈,其乐融融。三年来,田根全坚持天天如此,一门心思守护着“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2、段旭辉,男,36岁,党员,陕西省慈善协会会员,西安义工网敬老助老志愿服务活动领队,西安慈善志愿者联盟理事、敬老活动领队。段旭辉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长期坚持参加义工志愿服务活动,自2008年初起,至今已经十年。十年来,他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3000余小时,共组织发起敬老志愿服务活动近300次,招募近5000多人次参与敬老志愿服务,组织志愿培训20余场。
3、何卓远,男,35岁,党员,“味芝朗酒楼”总经理,“一元关爱”公益发起者。从2008年,何卓远就开始了自己的“1元爱心餐”道路。在他经营的广式快餐厅里,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和特困老人,都可以用1元钱的价格买到煲仔饭、炒米粉、皮蛋瘦肉粥中的一种,还会得到免费附赠的靓汤。在他的影响下,西安目前已经有800个爱心商家,为全城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提供1元就餐、1元买药、1元理发、1元洗衣等优惠服务。在他的老家广东清远,也有很多商家受感染加入了“一元关爱”行动。
4、释宽严,男,34岁,户县鸠摩罗什寺住持,陕西省佛教协会驻会副秘书长。2012年到2015年,宽严法师连续四年在户县鸠摩罗什寺举办“千叟宴”和“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每年都有1000多位老年人参加千叟宴,影响广泛。连续四年慰问贫困老人,人数多达千人。16年春节前夕,他多方筹措资金,组织人力,到户县各敬老院慰问,给每位老人发放棉衣一件,慰问金100元,慰问礼包一个,并对福利院工作人员慰问,感恩他们的善行。
5、刘先蕊,女,61岁,党员,临潼区相桥镇敬老院院长。1990年她临危受命,接管了濒临解散的相桥敬老院,拿出家里储蓄,开荒种地、饲养家禽发展经济,改善老人生活。为供养日益增加的老人,维持生活开支,她将自家房子和庄基地在信用社抵押贷款,贴补老人生活。现在,相桥敬老院共有50多位孤寡“五保”老人,50%以上都有聋哑、失明、半身不遂等疾病,起居生活都由她和老伴、儿子、儿媳、炊事员5人照料。二十多年里,她带领家人让无儿无女的100多位孤寡老人,生有照顾、死有尊严。
6、钟简娥,女,35岁,群众。年幼时,由于家境贫寒被过继给了亲戚。她曾两度辍学,为了照顾卧病在床的奶奶,替养父分担家庭重担。结婚后,她在照顾养父、公公、婆婆的同时,照顾身患残疾孤身无依的娘家伯父和婆家伯父,和五位老人一起生活。作为一个年轻的八零后,她在丈夫常年外出打工、儿女年幼的情况下,精心伺候五位老人的吃喝拉撒、缝补洗换、熬汤奉药,她用一个女人柔弱的肩膀给五位老人的晚年生活撑起一片幸福的天空。
7、刘晓燕,女,54岁,群众,未央老年福利服务中心院长。她在院中实行“三结合”,将育小养老相结合、医养相结合、机构与居家日托相结合,在全国推广。她积极倡导组织老人服务监督岗,让老人监督、老人做主;开创了养老公寓的先河,设立了多种职工福利制度。她没有节假日,吃住在福利中心,经常自掏腰包给孤寡老人买食品、衣物等,还和爱人一起到山区看望职工家属及父母。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她带头为灾区捐款,第一时间申请抚养“在地震中失去儿女的孤寡老人”。
8、毛茜,女,54岁,群众,高新区省电信小区居民,多年来一直赡养老人、孝敬公婆,是小区人尽皆知的好媳妇。2005年丈夫突发疾病撒手人寰。承受不了丧子之痛的婆婆一年内住了四次院,每次都是她一人精心照顾和护理,给婆婆喂饭穿衣、端屎端尿、做按摩等繁琐的护理工作,一有时间还推着婆婆外出逛逛。几年后婆婆离世,老公的大哥又因糖尿病生活不能自理无人照顾住进了家里,她开始照顾公公、大伯子及其儿子。拿药、端饭、倒粪便、擦身、换衣物,她从没有一刻停歇。
9、司冬梅,女,46岁,群众,西安市碑林区第三爱心护理院院长。从2004成立老年病房到2007年租赁中铁一局中心医院一层住院病区,她投资10余万元,筹建碑林区第一爱心护理院;2016年,在碑林区政府的支持下,她筹资1200余万元建立了西安市碑林区第三爱心护理院,有效的推动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建院半年时间共累计照护200余位失能老人,为80余位老人进行了临终关怀服务,组织志愿者活动1400余人次,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为政府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甘当排头兵。
10、南力群,男,50岁,群众,德瑞养老院副院长。为了在家照顾瘫痪的母亲,他辞去每月3000元的工作,把家里的地全部改种蔬菜,每天家里田间两头跑。晚上怕母亲出现意外,他三年来与母亲同塌而眠。母亲去世后,他决定要把未给父母尽完的孝献给更多老人年,成为了养老院的一名男护工,凭借护理经验,他很快适应了工作环境,每天给老人喂饭、洗衣、泡脚、擦身,乐此不疲。由于工作出色,成为护理部主管后,还经常在一线照顾失能老人,被评为优秀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