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专家解读之五: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窗口期
2017-04-06 10:32 来源:本站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前景、共同挑战和共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特点是,超快的老龄化进程、超大的老年人口规模、超高的老龄化水平、城乡倒置的老龄化格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迫在眉睫。然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我们在直视高龄、失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全社会用于老年人养老、医疗、照护、福利等方面支出将持续增长的严峻形势下,也要坚定信心,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蕴含的机遇,以及对冲老龄化挑战的有利条件。正如《“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所述:“‘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重要战略窗口期。”
一、人口老龄化进程最快时期恰逢劳动力资源规模供给最丰之时
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判断,人口快速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规模依然庞大。
我国在1949-1958年、1962-1975年、1981-1994年经历了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年均出生人口分别为2069万人、2583万人和2239万人。遵从人口发展的惯性规律,这三个出生队列在成为老年人之前,首先是劳动力资源。
当第一个生育高峰出生人口形成第一次老龄化冲击波时(2010-2018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3亿增加至2.5亿,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8.2亿增至2012年峰值9.4亿,2018年依然保持9.1亿,劳动力资源虽略有减弱,但规模处于高峰阶段。“十三五”时期正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冲击波发生在2022-2035年,老年人口从2.7亿扩大到4.2亿,但是劳动年龄人口依然保持在8.3亿到9.1亿之间,劳动力资源供给丰沛。
第三冲击波将出现在2041-2054年,老年人口数量从4.4亿增加到峰值4.9亿,劳动年龄人口从8.0亿缩减到6.9亿,是劳动力供给规模迅速减少时期。然而,这个时期,我国渐进式的推迟退休计划将完成,老年人起算年龄有望提升至65岁,事实上,这不会改变人口变动趋势,只是把60-64岁的老年人口变为了劳动力人口,相应的,老年人口规模将减少1.1亿,劳动年龄人口将增加1.1亿。如此,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减至3.4-3.8亿,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增至8.9-7.9亿,使劳动力供给规模迅速减少的趋势得以延缓。
以此来看,在“十三五”及此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劳动力资源供给相对充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一直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这也意味着,我国将用技术、技能、服务、金融等密集型产业部分替代业已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未来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将弱化,对劳动力质量的需求将强化,如此将相对挤压劳动力数量需求,弱化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二、“十三五”时期收获人口红利的潜在机会依然存续
人口老龄化不只是与养老及社会保障有关的社会问题,更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社会转型相交织,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相伴随,与劳动力规模庞大并存,收获人口红利的机会犹在。
1、收获人口红利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为基础,以经济社会政策为前提条件。人口红利是建立在人口机会窗口基础上的经济学概念。按照人口规律,当人口从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向低生育率、低死亡率转变过程中,总有一段时期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和比例快速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缓慢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这就是人口机会窗口期。它提供了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机会,如果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措施,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投资、生产、消费、进出口等,能够与人口机会窗口相互匹配,就能够把潜在的人口机会转变为现实的经济红利。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都是成功收获人口红利的典范。
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瞄准劳动力资源巨大且不断增长的人口机会,开放国门,引进外资,投资基础建设,加大出口,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1.0”时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就业范围扩大,更多的劳动力参与了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财富并分享发展红利。从而使我国创造了长达30多年GDP年均增长率接近两位数的经济奇迹。由此我们实现了解决温饱、基本小康和即将达成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人民生活品质实实在在的不断改善。
2、我国继续获取人口红利的机会犹存,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已经确定。如果仅以总抚养比低于50(15-64岁人口=100,下同)的时期界定人口机会窗口期,我国的人口机会窗口从1992年开启,将在2028年关闭,与多数发达国家长达百年左右相比,我国只有37年。尽管如此,由于我们进行了改革开放,把握住了这个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从而为迎接重度老龄社会的到来提供了战略机遇准备,当下是构建和完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绝佳时期。回顾和面对世界人口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瑞典、丹麦、挪威、日本、新加坡等,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均充分利用了各自的人口机会窗口期。
十八大所确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发展目标;以及适度扩大总需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的发展主线;这既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谋划,也是继续获取人口红利的保障。这使得“十三五”时期我国继续获取人口红利的潜在机会依然很大。
三、人力资本巨大改善为提升产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提供机会
未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在人口老龄化环境下的发展。“十三五”直至21世纪上半叶将成为劳动力数量需求向劳动力质量需求的快速转变时期。劳动力数量供给红利将被具有更多人力资本的高质量劳动力资源所部分替代。
1、人口综合素质大为改观。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进步、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人口的综合素质已经有了大幅度提升,为我国获取人口质量红利铺垫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6.3岁。与此同时,人力资本积累长足进步,2015年末,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1.71亿、高中2.11亿、初中4.89亿;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24万人、高中1.54万人、初中3.88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2年(处在高中阶段);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3年(跨入大专和大学阶段)。
2、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经济社会发展,人是决定性因素。在收获传统人口红利的有利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开发和收获质量红利,人尽其才,人尽其能,这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追求中国梦的必然之路。也是世界强国在人口机会窗口过后,依旧保持强国发展态势的经验所在。我国在“十三五”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人力资本存量巨大,这是创新发展的引擎,是兴邦的能动要素,是民族与国家兴旺与发展的关键。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为适应并且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在老龄化背景下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可以有效对冲劳动力数量减少、结构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优势正在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崛起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正是中国坚持了这样的制度选择,实行了改革开放,才使国家在极短的时间里快速崛起,创造了发展奇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制度选择和制度建设,以制度的有效性增进制度的合理性,在制度建设发展中逐步确立人们的制度自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奋斗目标的本质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所在。
人口老龄化问题,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逐步采取措施,不断深入展开制度安排。2016年,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进行专题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就加强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老龄问题的高度重视。国家法律、国务院规划、部门政策等密集出台;全面二孩政策扎实稳妥推进;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持续推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条件继续优化;老年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老年人优待项目更加丰富、范围大幅拓宽,敬老养老助老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业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魅力正在日益展现。
综合以上判断,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十三五”时期,机遇仍大于挑战,是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重要战略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