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有讲究 补不得法惹大祸
2015-09-18 10:21 来源:本站
两顿“进补”险夺命
立秋一过,人就显得倦怠、乏力。在民间素有“秋补”习俗。家住杭州大学路的张大伯有两个儿子,个个孝顺。一天,老大对阿弟说:“前段时间天热,没有好好照顾爹娘,这两天风凉起来的,弄点补食大家聚聚。”阿弟连连说好,于是分头准备起来。
第一周聚,老大做东,三两重的湖蟹,别人各一只,张大伯分到3只,外加半斤黄酒。餐桌上吃得爽,夜里张大伯上吐下泻,闹了两天肚子。但想想儿子孝顺,他没有把这件事说出来。
第二周聚,老二做东,虫草炖蹄髈。油油的几大块肉夹到碗里,张大伯看了有点反胃,但想想儿子孝顺,他硬着头皮吃下去,还喝了一大碗肉汤,不到半天,张大伯开始出鼻血,喊头痛。两个儿子接到电话慌了,七手八脚把老爹送到医院。医生一问,说了句:“你们瞎弄,这种恶补要夺老头子的命!”
老中医开出的方子是:喝水加少许白粥,饿三天,清理肠胃。
张大伯经过一番调理后,总算缓过神来。隔壁两个大妈听说此事,哈哈大笑道:“人犯贱,饿,饿不死;吃要吃死的!”
看仔细:进补十忌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天进补十分必要。但老中医提醒: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十忌:
1.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2.慕名进补。认为价格越高的保健品越能补身体,人参价格高,很多人服用,但要注意的是,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症状。
3.不分虚实。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会适得其反。中医讲“虚不受补”,在身体很虚的情况下直接大补特补身体会吃不消,要一步一步慢慢补充。
4.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因此,进补要适量。
5.以药代食。重药物而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效果佳。
6.凡补必肉。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7.重进轻出。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8.恒补不变。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9.贵贱之分。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治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红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以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10.忽视清补。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都是进补的佳品。
秋季食谱宜滋阴清燥
秋高气爽,气候干燥易伤肺。因此,秋季饮食宜清淡,饮食调和,润肺防燥。
过了“秋分”之后,雨水逐渐减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
如泥鳅、鲥鱼、鸭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木耳、广柑、白果、梨、红枣、莲子、甘蔗等清补柔润之品,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对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医学入门》中指出:“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扁豆粥健脾和中,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茶粥化痰消食,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
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脏腑阴阳气血和谐,达到滋补身体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