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老人看病别半推半就

2017-03-06 09:47 来源:本站

救了无数人,没救成父亲


      吴兰(化名)是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一名科室主任,既要管临床,还有教学、科研等任务,科里大大小小的事务也都要她负责,每天忙得不可开交。5年前,父亲来北京过年,她几乎没时间陪老人玩。春节快结束的时候,老人觉得有点头痛。吴兰知道父亲有多年的高血压,测了测发现确实有点高,但觉得问题不大,也没多想,嘱咐老人多服一片降压药、好好休息,就接着忙自己的事去了。老人知道女儿是个“女强人”,不想给她添麻烦,两天后,尽管头痛没缓解,他还是执拗地登上了回家的列车。3天后的凌晨,吴兰被刺耳的铃声惊醒,听到“父亲病危”“脑出血”这几个字,顿时傻了,发疯似的赶飞机回家,最终还是没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5年里,每当想起这件事,吴兰就泪流满面,痛苦不已,“我身为一名医生,救了无数病人,却没能挽救老父亲的生命。当初哪怕稍微上点心呢,也能及早发现啊。”
吴兰大夫这样的遗憾不是个案。子女正值盛年,往往是单位骨干,家里又上有老、下有小,夹在中间常常顾头顾不了尾。老人则觉得孩子工作本就很累,再为自己的身体请假担忧,于心不忍,不愿给子女添麻烦,所以很多不适,他们要么不说,要么说了也还自己扛着。子女对老人的关注远没有对孩子多,常会忽略他们的病痛,如果老人态度不坚决,带他们看病通常也是半推半就,一来二去就把病情耽误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因为自己疏忽,导致老人病重甚至早逝的愧疚和伤痛,即便时间也难以抚平。


打个喷嚏都不能忽略


      对老人病情的忽略,有的是子女未尽孝道,也有一些客观因素。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孟庆义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老年人身体状况和年轻人差别很大,疾病袭来时,一方面感觉不灵敏,等到有了明显的自觉症状,病情往往很重了;另一方面,老人患病症状大多不典型,常被误诊为一般小病。
      孟庆义说,他在门诊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一位70多岁的老人,早上起床开始冒虚汗,但因为没有其他不适,以为吃点东西就好了,子女也没当回事,结果到晚上实在难受得扛不住了,送到医院才发现是大面积心梗。还有位老人一开始只是恶心呕吐,子女以为是肠胃不和,就让老人吃了点胃药,哪知两天后,老人开始发烧、腹痛,送到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但因为耽误了好几天,病情已经发展到穿孔、坏死,几乎要了老人的命。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他们的关注,丝毫不能大意。孟庆义说:“哪怕打个喷嚏,都要高度警惕,否则就有可能酿成大祸。”他提醒子女,每年带老人做个体检,无论以前是否有慢性病史,对一些“要命”疾病的早期征兆都要有所警觉。
      比如,脑出血,最开始多表现为头痛。脑梗死,开始症状往往是头晕,到后来才会出现手脚不听使唤、说不出话等。心肌梗死,中青年人往往以胸痛开始,很多老人的早期心梗征兆却是恶心、呕吐、“胃痛”等消化道症状,憋气等呼吸道症状及萎靡不振等精神症状。其他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症状还包括:发烧,老人免疫系统反应不像年轻人那么灵敏,即使感染了也可能体温正常,所以一旦体温升高,往往预示着严重疾病,如感染、肿瘤等;关节痛,常被当作老年性关节炎,但也有可能是免疫性疾病在关节的表现;爱忘事或精神萎靡,需警惕老年认知障碍、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乏力、体重下降、皮疹等也可能意味着老人身体亮起红灯。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子女需尽快带老人去医院就诊。


劝老人也要照顾到心


      劝老人看病的过程中,很多子女也很无奈。得了病不爱上医院,去了医院也不听医生嘱咐的老人不少,甚至因此引发与子女的争执。老年患者就医率低和治疗依从性差,已成为让医生头疼的难题之一。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祁长凤分析,老年患者有不服老心态,不愿承认自己患病;总是怕给子女添麻烦,也觉得一点小不适并无大碍;还有人对去医院看病充满恐惧,进而产生抗拒。
      要说服老人就医和遵医嘱治疗,子女需要充分理解老人的心理,既耐心引导,又要态度坚决,不能“就坡下驴”,如“反正你不爱看病,正好我也忙,不去拉倒。”祁长凤说,老人就医的压力也不能全由子女、家人承担,社区养老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医生主动上门服务,对老人、子女都要尽到健康宣教的责任。只有大家的健康素养上去了,科学就医才能实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干部医疗科主任医师周健认为,作为医务工作者,也应反思对老人的关爱是不是真正做到位了。比如,目前医学的各种指南中,高龄老人是被排除在外的,那么老年人的合理用药谁来把关?老年人身体机能和社会地位同时丧失,如何帮他们建立起新的平衡?老人生病时也有自我尊严和决定自己身体的权利,医生和子女替他做决定时是否考虑过他的感受?“为老年患者服务,我们不能只考虑他的病,也要理解他的心。” ▲

我要捐款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