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为母寻药
2013-12-03 16:03 来源:本站
郭沫若为母寻药
郭沫若的母亲是一个性格开朗、乐观的女人,她自信心强,资质聪明。虽然年幼没有读过书,但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她喜爱诗歌,能够背诵许多唐诗。在郭沫若3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诵了很多诗。母亲最喜欢郭沫若,郭沫若也特别敬爱自己的母亲。
由于劳累过度,母亲的身体非常衰弱,她每年初秋,总要晕倒一两回,当时四川农村称这种病为“晕病”。
郭沫若5岁那年,母亲的晕病又犯了。她躺在床上,成天呻吟呕吐,不仅饭不能吃,有时连水都不能喝。郭沫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样才能医好母亲的病呢?一天他听大人们说,芭蕉花是治这种晕病的良药。可是芭蕉在四川很不容易开花,不好买到。即使有卖的,价钱也特别贵,一朵芭蕉花竟要花上两只肥鸡的价钱。他心里暗想:要是我能找到一朵芭蕉花,治好母亲的病,那该多好啊!
有一天,郭沫若同比他大4岁的二哥到外面玩耍,来到福建人的会馆天后宫,这里供的是一位叫“天后圣母”的女神。无意中,郭沫若看见天后公园内有一簇芭蕉,其中一颗正开着一朵大黄花,好看极了。
郭沫若惊喜万分,悄悄地对二哥说:“二哥,你看,那园里有朵芭蕉花,咱们把它摘下来给妈妈治病好吗?”二哥急忙拦住说:“不行!那是天后圣母的花,凡人是不能动的!”“动了又怎么样!”郭沫若倔强地反问。他没听二哥的劝阻,拼命地爬上了一米来高的围墙,把芭蕉花摘下来藏在衣服里,气喘吁吁地跑回了家。
郭沫若手捧着芭蕉花,连蹦带跳地跑到母亲床前。没想到,不但没得到夸奖,反而挨了父亲一顿打。
郭沫若不服,理直气壮地说:“摘芭蕉花给母亲治病有什么错?管它是谁的花,只要能治好母亲的病就行呗!”郭沫若感到委屈,伤心地哭了。
后来,郭沫若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流亡日本。他时常思念年迈的老母,1932年母亲病逝时,他竟无法回国送葬。他在流亡日本期间写的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著名论文,用的都是杜衎的笔名。他母亲姓杜,性格刚直。他所以取名杜衎,是用来纪念自己的母亲。郭沫若50岁那年,曾在文章中深情地回忆说:“我母亲事实上是我真正地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