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三亚举行

2014-04-14 16:23 来源:本站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12日在三亚举行。研讨会主题为“养老产业——经济增长新动力”。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巡视员、副主任王治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郭渝成等发表演讲。
  吴玉韶在演讲中表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从法律制度层面不断加强和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立法;从政策层面国务院连续下发三个重要文件,明确提出把 “夕阳红”事业打造成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预示着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期”,老年健康管理服务、老年康复护理业、老年家政服务业、老年文化教育业、老年宜居服务业、老年金融理财业等六大养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吴玉韶说,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52年4.87亿,占总人口的34%。高龄人口2300万,每年新增100万,2050年达1.18亿。空巢老人城乡超过50%,城市70%。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产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吴玉韶分析,养老产业面临有效需求总体不足、赢利模式有待探索、扶持政策更需落地、创新和研发差距较大、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等五大挑战,需要三方积极应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做强事业、做好规划、整合资源、重点扶持、退出市场、加强监管;市场发挥主体作用,进行严谨科学的市场需求调研,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更加重视养老产业的服务;老年群体发挥关键作用,重点解决“收”与“支”的问题,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转变消费观念。
  王治超发表演讲时说,养老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2010年市场规模达1万亿,预计2020年达8万亿、2030年达22万亿;老年人拥有可观的消费能力,老年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逐年大增提升,2010年占6%,预计2020年占12%、2030年占15%。他分析,商业保险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中的发展前景不可或缺:在养老保障领域,商业保险应成为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支柱;在医疗保障领域,商业保险应成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健康保障体系的主要建设者;在护理保障领域,商业保险应成为护理保险的探索者和社会护理保险的补充者;在老龄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应成为养老社区等服务的先行者。
  针对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郭渝成在演讲中称,我国全民健康管理面临严峻形势。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同时,慢性病也进入高速发病期,确诊患者达2.6亿,占总死亡率的85%,占疾病总负担的70%。其中,糖尿病“后备军”多达6亿。亟须建立全民健康管理体系,从政府政策支持、医疗技术支撑、企业资金投入、社团组织推动、信息化保障、市场化运作等六个层面引导推进。
  据主办方负责人介绍,举办本次研讨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精神,深刻领会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扩大服务消费,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服务机构,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要求的具体行动,旨在以积极的态度,搭建养老产业决策层与养老产业发展主体之间的沟通桥梁;以积极的思考,探寻中国养老产业未来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径;以积极的观点,推动养老产业成为保民生、增就业、促增长的经济新亮点。
  此次研讨会共分为养老与金融服务、养老与信息服务、养老与地产服务等三个单元,活跃在政、学、商界的16位权威人士,围绕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战略选择、养老保障、国民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创新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讨会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保险经济研究所所长魏华林表示,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发展带来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前途是光明的,挑战之中也蕴藏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应及早用积极的心态和理性的制度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从物质、精神、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战略准备,着力推进老龄战略对策、老龄服务、老年经济供养、老年健康支持等体系建设。
  谈及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与促进养老产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三大隐患:一是充足性不平衡。第一支柱的替代率不稳定,波动太大,要适合经济发展水平,其他几个支柱要健康发展;二是可持续性存在问题。人口老龄化很严峻,须化解长寿风险的制度设计;三是多元性严重瘸腿。个人账户养老金和统筹养老金存在比例,养老金与非养老金的金融资产收入之间存在比例,第二、第三支柱相差十分悬殊。在退休来源中,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有一个“体面的退休生活”。
  “对参保人来讲,养老产业发展解决的是服务的问题!”郑秉文分析,目前的三种养老方式都有问题亟待解决:居家养老,要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责任。政府的责任要有投入,市场的责任要有发展战略,要有孵化器,要培育市场,尤其是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建立大型连锁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商;社区养老,要分类推进,对自愿不够、空间有限的旧校区,要大力发展“虚拟养老院”,要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对新校区和楼盘,要大力发展养老社区;机构养老,一定要鼓励民间资本,彻底解决“民非”问题,要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制造和维护一个民间资本进入的良好与公平的市场环境。民间资本要有国民待遇,境外资本也要有国民待遇,政府的作用,除了兜底“三无”,主要是制定行业标准、监管、维持市场环境等。要彻底发挥市场的作用,把市场的给市场,政府的归政府。
  郑秉文表示,养老保障制度与养老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养老保障制度三个目标不能实现,三个养老方式就难以实现。”他强调,政府不能越俎代庖,公共养老制度难以大包大揽;第二支柱、第三支柱要协调发展。商业保险的作用,在养老保障制度与养老产业发展中,是不可能替代的。
  “运营才是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最为重要的环节。”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胡继晔认为,中国已有的经验表明养老金投资资本市场可以获取良好回报。他举例说,作为战略储备基金的全国社保基金2003年5月起即可以进入股票二级市场,自2006年底受托管理中央财政补助9个试点省市做实个人账户资金543.62亿元,虽然经历了2008年股市大跌的困难时期,截至2011年底年均投资收益率高达10.27%;企业年金由于可以部分投资资本市场,近5年的总体收益率达到8.87%。他强调,养老金进行市场化运营带来了良好业绩,可以作为未来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投资的重要参考。从国际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金融业的综合经营、综合监管,养老金融作为中国的新生事物,可以在最初阶段就开始综合经营、综合监管的试点,以保证养老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对未来老年保障的侵袭。
  胡继晔表示,中国发展养老金融的主要价值在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可以为劳动者解除后顾之忧,建立养老金个人账户为基础,增大养老金融体系中资金来源的基础,尽可能消除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问题,尽快做到真正的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年金投资可以降低我国金融体系过于依赖银行的风险。2011年全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47万亿元,当年股票融资5073亿元,上市公司债券融资1707亿元,三种融资方式占比分别为:91.7%、6.2%、2.1%。而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在1970-2000年间,三种融资方式占比分别为56%、11%、32%。
  养老服务业一直是我国公共服务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众多的业内人士看来,养老产业属于服务业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并蕴含了巨大的商机。而目前我国服务业占比低于同等发展中国家十余个百分点,养老产业市场的供需缺口更明显,要让“银发经济”真正转化为“朝阳产业”,必须进行产业创新,创造有利于养老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并将养老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
  “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席恒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有序有侧重,智慧城市的“智慧”首先要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将民生作为着重考虑的问题。
  智慧城市要从智慧养老开始,建立养老服务资源统筹管理中心,统筹、整合与管理养老服务资源,协调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及安老、养老、享老资源分配,制定养老服务产品、行业、产业标准,对养老服务(风险)供应商进行质量监控与监督,规划布局养老社区建设;建立养老服务信息(数据)管理中心,建设入网用户、供应商信息库,提供入网用户的信息服务与需求服务。
  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建立系统服务与互动平台,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来满足老年人在安全看护、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亲情关爱等方面的养老需求,从而为广大的城市老年群体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养老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弥补当前传统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存在的局限与不足,代表了未来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势。
  我国养老服务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才能有出路,追求服务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信息化,才能使养老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
  会议分别由全国老龄办综合部副任、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主任李伟和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主持。各地老龄办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150余人出席了会议。(长征图文报道)

我要捐款
公众号
返回顶部